发布日期:2025-10-01 10:55 浏览次数:次

在我国的婚姻习俗中,彩礼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然而,当涉及到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情况时,彩礼是否可以要回就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下面将详细介绍与之相关的各个要点。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为二十二周岁,女性为二十周岁。这一规定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从生理和心理层面来看,达到这个年龄的男女在身体发育和心智成熟度上相对更适合承担婚姻带来的责任和义务。从社会层面来讲,这有助于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当一方或双方未达到这个法定年龄时,婚姻登记机关是不会给予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这就意味着,在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情况下,所谓的“婚姻”在法律上是不被认可的,只是一种民间的结合状态。这种状态与合法婚姻存在本质区别,也为彩礼返还问题埋下了伏笔。
彩礼通常是男方家庭为了促成与女方的婚姻,按照当地习俗给予女方家庭的财物。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它具有附条件的赠与性质,这个条件就是双方结婚并共同生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中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对于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情况,由于无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正好符合上述第一种情形。这就为未到法定结婚年龄时要回彩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不过,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判断是否应该返还彩礼以及返还的具体数额。
虽然法律有相关规定,但在未到法定结婚年龄要回彩礼的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最终的结果。首先是双方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如果双方已经共同生活了较长时间,并且彩礼在共同生活中已经部分或全部消耗,那么在返还彩礼时可能会适当减少返还的数额。其次是彩礼的使用情况,如果彩礼用于双方共同购置了生活用品、举办了婚礼等,这些费用也需要在考虑返还数额时进行合理扣除。再者,双方的过错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是因为一方故意隐瞒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事实,或者存在其他过错行为导致无法继续维持关系,那么在彩礼返还上可能会倾向于无过错方。此外,当地的风俗习惯也会对彩礼返还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地方对于彩礼的处理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传统观念,法院在判决时也会适当予以考虑。
如果未到法定结婚年龄想要要回彩礼,首先可以尝试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双方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彩礼的返还事宜。这种方式相对比较温和,能够避免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同时也节省时间和精力。如果协商不成,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当事人需要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准备好相关的证据,如彩礼给付的凭证、双方的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以证明彩礼的数额、给付的事实以及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法院受理案件后,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包括开庭审理、调查取证等环节。在审理过程中,双方都有权利进行陈述和辩论,法院会根据查明的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如果一方对判决结果不服,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提起上诉。
来看一个实际案例,小张和小李未到法定结婚年龄就按照当地习俗举办了婚礼,小张给付了小李家10万元彩礼。之后两人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但由于性格不合等原因决定分开。小张要求小李家返还彩礼,小李家认为彩礼已经用于购买婚礼用品和日常生活开销,拒绝全额返还。小张遂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根据法律规定应当返还彩礼。但考虑到双方共同生活期间彩礼有一定的消耗,最终判决小李家返还小张6万元彩礼。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未到法定结婚年龄涉及彩礼问题时,双方都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尽量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纠纷。对于给付彩礼的一方来说,要注意保留好相关的证据,以便在需要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接受彩礼的一方也应该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遵循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同时,也提醒广大青年男女要遵守法定结婚年龄的规定,避免因过早结合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纠纷。